查看原文
其他

LK-99彻底“凉了”?Matter多篇文章带大家一探究竟!

Cell Press CellPress细胞科学
2024-09-05


物质科学

Physical science

几个月前,全世界的目光被一篇发表在预印本上的论文所吸引,论文标题为“The First Room-Temperature Ambient-Pressure Superconductor”(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),作者是首尔初创公司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Sukbae Lee和Ji-Hoon Kim等人。该论文在学术界引起轰动,一时间关于这个工作的各种讨论甚嚣尘上,超导概念股甚至疯狂上涨。


同时,全世界的很多课题组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重复实验。然而大约两周后,这场盛大的“派对”就结束了,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文中合成的材料LK-99并不是超导体,热潮很快消散。但是,一个科学发现引起如此巨量的关注实属罕见。


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Matter的主编Steve Cranford博士在2023年12月刊发表社论“Does LK-99 still matter?”来评价这一现象给学术界和出版界带来的启示。同期还有多篇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本期Matter中共同讨论这次事件,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探究竟!

▲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


主编Steve Cranford博士在社论中指出,尽管LK-99不具备室温常压超导性,但继续研究LK-99仍具有科研价值。Matter编辑团队向做跟进验证实验的团队发出邀稿,并接收了两篇文章。对LK-99室温超导性(RTSC)的反面证据进行审查。


2023年11月24日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团队发表了题为“First order transition in LK-99 containing Cu₂S”的研究成果。该成果揭示了LK-99中的似超导转变实为杂质Cu₂S的结构相变,证明LK-99并非室温超导体。团队博士研究生朱世林为第一作者,吴伟副研究员和雒建林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。


雒建林团队通过对韩国团队的论文的仔细分析,发现其制备方法导致LK-99中存在大量Cu₂S杂质。Cu₂S在400K附近会发生结构相变,从高温六角相变为低温下的单斜相,Cu₂S的电导以及热膨胀系数在相变温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,因此猜测LK-99的超导电阻陡变行为可能是杂质Cu₂S导致。他们测量纯Cu₂S发现在400K附近电阻率变化3-4个数量级,与LK-99中所谓的超导行为相似。然而这种结构相变为一级相变,在升降温测量时会有迟滞行为,这与二级相变的超导转变完全不同。


A Cu₂S正常坐标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B Cu₂S对数坐标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


A S2正常坐标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,B S2相变附近放大图,C S1正常坐标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关系,D S1相变附近放大图


 (A) S2样品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  (B) S2样品M-H曲线

为了重复韩国团队LK-99的实验,他们又制作了含不同Cu₂S杂质的LK-99样品,样品S1 (LK-99含5%的Cu₂S)和S2 (LK-99含70%的Cu₂S),发现它们的电阻都在所谓的超导转变处发生变化,其中S2样品与韩国团队报道的行为高度相似。他们在电阻和磁化率测量中都观测到了迟滞行为后,断定LK-99中观察到的电阻下降行为起源于Cu₂S的一级结构相变,从而表明LK-99并非是室温超导体。

▲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


另外,东南大学施智祥教授和孙悦教授团队以“Synthesis,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u-doped apatite Pb₁₀₋ₓCuₓ(PO₄)₆O”为题在Matter发表论文,报道团队合成了一种Cu掺杂铅磷灰石Pb₁₀₋ₓCuₓ(PO₄)₆O材料,利用X射线衍射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技术测定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元素组成,最终确定了材料的主要相组成和杂质成分。

团队对所合成的Pb₁₀₋ₓCuₓ(PO₄)₆O样品进行了温度相关的电阻测量,只有在一个样品中观测到四种不同类型的电阻率行为。通过深入分析,团队基于Cu/Pb 电流通道提出了一种电流渗流模型,以阐明所观察到的特殊电阻率行为。文中,作者对前述观测到特殊电阻率行为的样品进行了磁化测量,尚未发现迈斯纳效应,因此作者认为,Cu掺杂铅磷灰石是否具有室温超导性,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证实。

▲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




此外,Matter还邀请了Prashant Jain教授撰写了一篇Perspective专栏文章“Solving the LK-99 puzzle”。Jain教授在文中指出,LK-99远非简单的材料,是一种多组分、多相混合的材料。


Lee等人在文中提出LK-99的合成方法为:

Pb(SO)O + CuP→Pb₁₀₋ₓCu(PO)O + S, 其中x = 0.9–1.1。

Jain认为,当x=1时,方程式如下:

5 PbSOO + 6 CuP → PbCu(PO)O + 5 CuS + Pb + 7 Cu


其中包含CuS和作者称为超导体的Pb₁₀₋ₓCuₓ(PO₄)₆O。LK-99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发生在105°C,明显接近CuS相变的温度,CuS的这种相变源于其超离子性。


超离子性是一种涉及晶体固体中离子快速、类液相传导的现象。通常,在室温下结晶离子固体中,离子在其平均晶格位置振动,即使在施加偏压的情况下也几乎没有流动性。当CuS加热到104°C时,即使此时温度远低于其融化温度1130°C,Cu+阳离子的亚晶格会融化,而S2-亚晶格则保持其刚性六边形晶体结构。在104°C以上的状态下,阳离子表现出一个液体般移动且无序的网络,不断在刚性阴离子笼中流动。从XRD或电子显微镜中可以观察到,与阳离子有序排列相关的衍射峰或晶格条纹在过渡温度下消失。同时,在施加电压时,该材料的高温结构形式具有导电性,但载流子是阳离子而不是电子或空穴。这是一个超离子导体,同时具有固体的机械特性和液体的离子扩散性。


此外,由于在合成过程中有氧气存在,会诱发CuS中Cu空位的形成,使材料具有电子导电性。因此,虽然Cu2S电子导电差,但Cu-δS由于具有空穴载流子,是一种p型电子导体,在室温下具有导电性。因此在加热后,Cu-δS在100°C也会像CuS一样转变成超离子导体,离子电导率急剧跃升。然而,空穴载流子导致电子电导率快速下降,使得Cu-δS的总电导率(电子+离子)在过渡温度下急剧下降。这正是LK-99观察到的趋势,并被误认为是超导的特征。此外,施加的电流会产生焦耳热,提高了材料内部温度,使得在较低的表观温度下CuS诱导结构相变的发生。


综上所述,Prashant Jain教授指出,LK-99超导是由一个已知的结构相变所导致的,该相变被误认为是具有超导性的标志。因此,在之后的研究中,考虑综上的因素,或可防止这种错误的再次发生。


▲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阅读原文



总而言之,LK-99的"兴衰"对科学发展来说是有意义的,它吸引了广大读者谈论材料和室温超导的潜力。如果LK-99是超导材料,那么这将是一个历史性事件。人们会记得他们第一次听说“LK-99”是在哪里。同时,失败的实验也是有价值的。


这会为材料的复现实验打开大门吗?主编对此表示怀疑。不过对于Matter来说,这可能是激发讨论的一次性事件,以此来反思科学的传播周期,并强调同行验证的重要性。无论是LK-99还是科学界的下一个非凡发现,澄清事实对揭露真相和结束谣言至关重要。仅出于这个原因,LK-99相关的继续研究就仍具有重要意义。


推荐阅读


Matter教你做手冲:研磨咖啡加点水 味道更浓没静电 | Cell Press论文速递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访问Matter期刊主页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CellPress细胞科学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